3次放生失敗!男子撿回「受驚獼猴」後放歸大自然 第4次竟穿越「30公里回來報恩」但最終還是送走


而且,小獼猴不僅脾氣大得很,還很有嫉妒心,特別是對小孩。仗著大家對它的喜愛,動不動就欺負弱小。一旦有小孩靠近張小剛,它下意識的反應就是打小孩,莫名其妙地吃起了醋。

張小剛猜測,或許是小獼猴以為是自己太頑皮,才把它「扔掉」的。所以這次回來後,改變的痕迹太明顯,再也沒有打人抓人的非分之舉了。最為突出的是,小獼猴的「護主」行為,越發的激烈了。


Advertisements

如果有人拍打張小剛,小獼猴就會立馬提高警覺,瞪大眼睛後投去惡狠狠的目光。如果還有對張小剛有更過舉動的,小獼猴就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上前去,對攻擊的人窮追猛打,絲毫不退讓。

或許,小獼猴真的覺得自己已經是這個家裡的一份子了。張小剛看著它對自己如此依戀和保護,如今又變得乖巧了不少,一時間也不想再次將它放歸山林了,是不是真的可以一直把它留在身邊呢?就算可以,每年下半年都要外出打工,誰來照顧它呢?


Advertisements

張小剛想著,如今他在外面的工作是給人看羊,白天照顧餵食,晚上也是一個人在山上休息。如果把小獼猴帶去,應該不會對其他人造成影響。而且小獼猴每天吃的東西也不算多,如此依賴既能解決小獼猴的去處,又不耽誤他在外打工,看起來,是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。

這樣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贊同,堅決地保證也得到了老闆的同意。張小剛興奮又欣喜,一大早就開始為明天帶著猴子出行做著準備,而猴子就在院子里和家裡的動物玩耍嬉戲。

可沒想到,就在這個時候,意外又出現了。


Advertisements

野性暴露

要說小獼猴和家裡的貓貓狗狗玩耍,這不是什麼稀奇事,因為以前它就經常和家裡的小狗玩耍,所以大家都沒有放在心上。

一個月前,家裡出生2個月的小狗,正處於喜歡玩耍的階段。小獼猴一見到小狗,二者就打成了一團,玩得不亦樂乎。

但說是玩耍,但互相之間還是想要較個高下。小獼猴本身動作就比狗快,加上不服輸的個性,很快就把只會「動嘴不動手」的小狗給打趴下了。要麼就是揪耳朵,要麼就是扯尾巴和狗腿子,反正玩不過10分鐘,小狗就嗷嗷直叫趕緊求饒了。


Advertisements

雖然互相打鬧得厲害,但是從來沒有出現過實質性的傷害,每次都是今天打完生氣,明天又和好如初了。所以,小獼猴和家裡動物之間的嬉戲打鬧,從來都沒有人放在心上過。

但就在一個下午,小獼猴對家裡養的花貓動起了心思。起初,大家都以為這就是平常的嬉戲打鬧。可十幾分鐘過後,這一場小打小鬧,直接上升到了你死我活的階段。

小獼猴和花貓你追我趕,互相傷害的動作快到人眼都難以捕捉。不一會,大傢伙都嗅到二者打鬥的氣息不太對,可到那個時候再阻攔時,已經來不及了。


Advertisements

「貓已經是快奄奄一息了,猴子只是拖著一隻手臂在跑,跑來找我告狀。」

最終,花貓因為小獼猴而犧牲了。但小獼猴的情況也沒好到哪裡去,不僅被抓成了大花臉,前肢也被咬出了三個大洞。


在張小剛看來,小獼猴好了不過兩天,頑皮的野性又暴露出來了!這次的「猴貓大戰」,不僅讓張小剛為花貓惋惜,也讓他意識到了,獼猴本就是生性頑劣的野生動物,養在人身邊可能會帶來無窮的禍患。


於是,讓張小剛打工時帶著小獼猴的想法,被一家人堅決的否定了。


Advertisements

「本身猴子就比不了其他的動物,它好動,只要活動的東西,它都敢去摸。覺得萬一整出麻煩來了,那就不好了。」

張小剛一家人有這樣的顧慮沒有錯,但是否讓張小剛帶去養或留在家中,還有待商量。眼前最重要的是給小獼猴養傷。

起初被貓抓咬後,張小剛沒放在心上,因為這些小打小鬧而受小傷的情況並不是第一次出現,所以以為不會出現什麼大問題。可到第三天的時候,小獼猴的手臂已經完全腫大了。


Advertisements

為了防止小獼猴的傷口繼續惡化,張小剛趕緊從山下找了獸醫進行救治。獸醫先對小獼猴的傷口進行消毒,進而注射了消炎藥,一系列操作下來,看在眼裡的張小剛感覺自己經驗不足,以後對小獼猴的照顧可能會存在瓶頸。

「以前我照顧那些動物,可能還懂一點點,但是猴子是第一次接觸,有些經驗不足。」


張小剛意識到,野生動物最終的歸宿本應就是大自然。即使自己有百般不舍,但有些東西,真的不能強求。可是四次送走四次回來,究竟該把小獼猴送往何處呢?


動物的樂園

張小剛苦思冥想了好幾天,始終沒有找到適合放歸小獼猴的地方。30多公里都能跑回來,相比周圍是不會有更好的地方了。無奈之下,他只好再次聯繫林業部門,共同商討小獼猴的歸處。考慮到小獼猴無法放歸,林業部門特地為此聯繫了動物園。

聽到小獼猴有了去處,張小剛欣喜不已,但又不確定是否可以適應動物園的生活。為此,他特地跑到了100多公里之外的重慶市動物園,想要先實地考察一番。與此同時也帶上了小獼猴一同前往。

結果,小獼猴才剛站在獼猴籠舍面前,同類相見就分外親切了。兩隻小獼猴隔著玻璃互相打量,不動手不動腳,好像雙方是多年未見的親人一般,只是默默地望著不說話。


原來,猴子是群居動物,有同類作伴,即使沒有張小剛在身邊照顧,小獼猴也不會覺得孤單。動物園也保證,會先給小獼猴一個獨立的屋子,確保同類之間不會互相打鬥而受到傷害,等它熟悉環境和進行健康觀察後,再和同類後再放在一起。

隔行如隔山,張小剛意識到,動物園的飼養方式和技術,才是小獼猴最舒適健康的生存環境。在這裡有同類作伴,也有利於小獼猴的身心健康。

所以,張小剛最終決定把小獼猴留在動物園。他相信小獼猴一定會很好的融入集體生活,也不會將他忘記。


結語:

保護動物,不同的人也不同的方式。有人選擇精心呵護,有人選擇專業照顧,也有人選擇送回大自然。要說這些方式哪個是正確的,哪個是錯誤的,無法將方法準確定位。

作為動物,除了身體健康,生活無恙,還要找到同類,生息繁衍。而作為保護動物的人類,除了要照顧和愛護之外,讓它找回天性,才是真正的保護。


Advertisements

回首頁

2/2

Advertise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