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只是單純花錢!無論兄弟姐妹關係多好 隨禮時也「要懂的4條規矩」:否則自己吃虧還得罪人
古人說:「往而不來,非禮也;來而不往,亦非禮也。」隨禮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,尤其是在親戚交往的時候,不管紅白喜事,還是過年過節,送個小紅包,提點小禮物上門拜訪,顯示客套。
古人又說:「親兄弟,明算賬。」兄弟姐妹交往,在隨禮方面,要不要明算賬呢?不算清楚,覺得自己虧本了;算清楚了,說你斤斤計較,左右為難。實際上,隨禮不是花錢那麼簡單,還需要好的規矩。
第一,強者向弱者隨禮,真心幫助。
兄弟姐妹就像十個手指,有長有短。
有的人富得流油,有的人窮得掉渣,有的人打工度日。如果你屬於有錢的人,而兄弟姐妹的家庭情況不太好,你應該大方一些。
也許,很多富人會認為:「憑什麼要幫助他們?我自己也是勞動致富,他們也沒有缺胳膊少腿。」
如果你研究歷史,就會發現,「隨禮」的習俗,和朱元璋有關係。少年時的朱元璋,家庭貧困,親人過世后,連落葬的地都沒有。幸好有財主幫忙,才得以落葬。
他登基之後,倡導父老鄉親互幫互助:「婚姻死喪吉凶等事,誰家無之?今後本里人戶,凡遇此等,互相周給。」
通過隨禮的方式幫助了親戚朋友,並且不會因此弄丟對方的面子。
我的小姑姑,在伯父家嫁女的時候,隨禮兩萬。因為伯父的女兒在城裡買了房子,又匆匆忙忙結婚,家庭負債纍纍。
雖然,若干年之後,伯父家遲早要還禮,但是小姑姑的做法,明顯就是「救急」。
根據家庭的情況來隨禮,強者幫助弱者,體現了手足之情。
我的侄女,常常抱怨:「過年了,大人給的紅包,還沒有捂熱,就被收走了,沒意思。」
過年時,兄弟姐妹聚集在一起,然後分發紅包給孩子,這是傳統習俗。代表著「壓歲」,祝福孩子健康快樂成長。
可是,紅包里有幾百塊錢,各家的大人不放心,自然要把紅包收走,代為保管。
大家聽到侄女的話之後,出了一個主意:在給大紅包的同時,再給一個二十元的小紅包。小紅包,變成了孩子自由支配的資金。
我們常說,孩子,要哄一哄。用小禮物、小禮金來哄一哄,體現了你對侄兒侄女的關心,也可以增進兄弟姐妹的感情。
作為大人,還可以根據孩子的喜好,定製禮物。比方說,孩子過生日的時候,提前溝通,看看孩子需要什麼,大人們分別買什麼。這樣的話,禮物不會浪費,也不會被嫌棄。
隨著孩子長大,禮物也在改變。從送玩具,到送「學費」,這樣的愛,在每一個大家庭,都需要。
就算兄弟姐妹有矛盾,兄弟姐妹的孩子沒有矛盾,我們也不能把「矛盾」傳遞給下一代。記住,再難,也不能難為孩子。
第三,平時禮尚往來,主動吃虧。
兄弟姐妹是最特別的親戚,相聚的次數也比其他親戚更多一些。
如果大家都在一個地方打工,或者在本地謀生,端午節、中秋節、過年等傳統節日,會聚一聚;某個人過生日,也會一起吃頓飯;父母有什麼事情,也要坐在一起,商議一番。
每一次相聚,就意味著「請客吃飯、喝酒、送禮」,多少要花一些錢。
如何相聚,也沒有固定的模式。你應該明白「吃虧是福」,任何時候,自己主動送禮,並且不圖回報,不要計較得失。
比方說,這一次,哥哥請大家吃飯,弟弟給大家發紅包,妹妹給大家買酒,父母給大家壓歲錢。下一次,哥哥發紅包,父母買酒......不固定的隨禮方式,圖的是高興。
要明白,總有一些禮尚往來,是沒有辦法「對等」的,其中的情感的價值,遠遠超越了禮物、禮金的價值。
第四,遇到貪婪的兄弟姐妹,盡量少禮。
當然,兄弟姐妹之中,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很大方,都能夠做到「以和為貴」,難免會有人品差的人。還有可能,兄弟很好,但是他的老婆很壞。
遇到喜歡窩裡反的人,應該怎麼辦呢?如果你主動隨禮,對方還會認為你沒安好心,甚至嫌棄你給的禮金太少。
為了避免「費力不討好」的事情發生,對於人品不好的家人,應該盡量減少交往,把距離拉長一些。人情冷淡了一些,矛盾也會減少。
特別重要的紅白喜事,看情況,隨禮;平時的交往,吃飯,不隨禮。隨禮的次數越少,那麼「說三道四」的機會就越少。
有些情感,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,也註定要漸行漸遠,那就順其自然,你不要強求。
蕭伯納說過:「家是世界上唯一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的地方,它同時也蘊藏著甜蜜的愛。」
任何家庭,都不會讓所有人滿意,也不會一點矛盾也不發生。因此,我們要學會包容,遇到事情了,和家人一起溝通。
隨禮,主要是給家庭一個好的氛圍,傳承好的家風,如果一分一厘都要計較,都要放到天平上去稱一次,那就失去了隨禮的意義了。
當然,隨禮和借錢、資金周轉要區別對待,一旦混淆了,就說不清了,也會滋生內耗。送就是送,借就是借,投資就是投資。
無規矩,不成方圓。不管關係多好,都不能毫無規矩,在規矩範圍之內,做出熱情大方的行為,是每個人都要學會的。
隨禮,就是隨喜,大家喜氣洋洋過節日,慶祝好事發生。
隨禮,就是隨時要講禮,不能因為不講理,寒了大家的心。
文章來源:今日頭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