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帝最痛恨的兒子!因陷害兄弟被軟禁26年,為解悶「狂生20個孩子」:待遇勝過當皇帝

康熙帝晚年,在太子胤礽被廢黜後,由於老皇帝再沒有冊立新儲君,所以各懷野心的皇子們為爭奪太子之位,上演了一幕幕爾虞我詐、勾心鬥角的「好戲」,史稱「九子奪嫡」。在爭奪儲君的諸位皇子中,以胤禔最為陰毒險惡,因而也最為康熙帝所痛恨。那麼,胤禔究竟因何惹惱了康熙帝?他最終的結局如何?

胤禔畫像

胤禔是康熙帝玄燁的庶長子,雍正帝胤禛的異母兄,生於康熙十一年(1672年),母親是惠妃納喇氏(又譯做那拉氏、納蘭氏),叔外公則是權傾朝野的大學士明珠。在胤禔出生之前,康熙帝還有4個兒子,但由於他們尚未達到序齒的年齡便早夭,所以按照皇家的規定,長大成人後的胤禔便成為皇長子,也即大阿哥。

雖然胤禔是長子,但由於他是庶出,所以按照「立嫡以長不以賢,立子以貴不以長」的原則,他無法成為儲君,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比他小兩歲的異母弟胤礽(仁孝皇后赫舍里氏的次子)爬上太子的位子。隨著年齡漸長,胤禔的失落感越來越強烈,雖然表面上不敢流露出來,但內心深處卻很是不平。

胤礽畫像

然而胤禔深知抱怨不能解決問題,要想取代胤礽的位子,除了需要等待他犯下致命的錯誤外,還需要不斷地修鍊自己,以便成為讓父皇欣賞的人。正因如此,胤禔自幼便苦讀詩書、練習武藝,再加上他天資聰穎,所以年紀輕輕地便成為一個文采出眾、弓馬嫻熟的皇子,在眾兄弟中堪稱表率。依據極受康熙帝器重的傳教士白晉的說法,皇帝非常欣賞胤禔,對他寄予厚望,並多次在公眾場合誇獎他。

康熙二十九年(1690年),年僅18歲的胤禔從軍出征,跟隨撫遠大將軍福全(康熙帝的異母兄)討伐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;6年後,康熙帝親征噶爾丹,胤禔再次隨軍出征,與內大臣索額圖共領御營前鋒營,並在昭莫多大破準噶爾的主力軍;康熙三十九年(1700年),胤禔跟隨康熙帝巡視永定河河堤,總管治河事務,稍後又奉命拜祭華山。

康熙帝畫像

就在胤禔屢建功勛並獲得康熙帝越來越多的關注時,太子胤礽卻屢有失德、出格的舉動,漸漸地讓皇帝心生不滿與猜忌。為削弱太子的勢力並對他加強防範,康熙帝在康熙三十七年(1698年)冊封諸位成年的皇子,並讓他們參與政務。其中,胤禔被冊封為直郡王,胤祉為多羅誠郡王,胤禛、胤祺、胤祐、胤禩則被封為多羅貝勒。

皇子們得到權勢之後,除胤禛依舊支持太子外,其他皇子則分別拉幫結派,暗中開展打擊胤礽、奪取儲位的活動,尤以大阿哥胤禔、八阿哥胤禩最積極。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九月,胤禔與胤禩聯手控告太子,稱他肆意捶撻諸王、貝勒、大臣,截留蒙古貢品,放縱親信為非作歹,並且有僭越、圖謀不軌的行為。雖然這些控告多系不實之辭,但康熙帝還是深信不疑,並在當年底廢黜胤礽的儲位。

告發胤禔罪行的皇三子胤祉畫像

胤礽被廢後,康熙帝召集群臣在暢春園議事,並要他們公推一人做太子。胤禔自認為時機已到,便慫恿群臣推薦自己,並向康熙帝建議殺掉胤礽,以使天下人信服。康熙帝聞言驚怒交加,此時方才看穿胤禔誣陷胤礽、謀奪儲位的伎倆,所以非但沒有同意立他為儲君,反而將其痛罵一番,就此失去對胤禔的信任(詳情見《清史稿·卷二百二十》)。

胤禔雖然失寵,但並未就此放棄夢想,暗地裡用魘術詛咒胤礽,希望他能快些死去,結果沒多久便被異母弟胤祉揭發。康熙帝得到奏報後氣炸了肺,連連怒斥胤禔是「亂臣賊子」,並下令褫奪他的郡王爵位,將其圈禁在府中,派人嚴加看守。至此,胤禔的太子夢完全破碎,並且失去了人身自由,實屬咎由自取。

雍正帝畫像

從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到雍正十二年(1734年),胤禔被圈禁在家中長達26年時間,期間再沒能踏出過府門半步。在這漫長的時間裡,胤禔由於百無聊賴,便只能將滿腔的悲憤與激情,轉向縱慾狂歡方面,接連生下11個兒子、9個女兒,可惜大多早夭(詳情見《清史稿·卷二百二十》)。雍正十二年(1734年),胤禔在麻木絕望中薨逝,終年63歲,就此結束自己荒唐的一生。他一生為康熙填了14位孫女、15位孫子,也算是很好地為皇家開枝散葉了。並且消息傳到宮中后,雍正帝下令以固山貝子之禮殯葬。

史料來源:《清史稿》、《清聖祖實錄》、《清清世宗實錄》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