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辛苦一生卻「晚景凄涼」?為人父母「有3條底線」一定要守住:下半生才更能順風順水

斯坦福大學有個著名的「糖果實驗」。

心理學家沃爾特找來一批孩子,在他們面前放了一顆糖。

然後告訴他們:如果能等15分鐘的話,將得到兩顆糖果,如果做不到,就只有一顆。

結果僅有10%的孩子能夠等一會,大部分人都選擇立刻吃掉糖果。

20年後,經過追蹤調查發現,這10%的孩子有更好的人生表現。

可見,慾望上的「延遲滿足」,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多重要。

身為父母,也應學會適當拒絕,量力而行,對子女的各種要求延遲滿足。

唯有如此,才能讓他們學會克制慾望,凡事靠自己。

三、早立規矩,守住底線

Advertisements

前幾天,偶然間刷到了兩則新聞。

一則是兩個男孩在18樓比賽扔石頭,看誰扔得遠,結果砸壞了一輛車的天窗。

車主報警,人們這才發現有孩子高空拋物。

民警對孩子及家長進行了批評教育,並罰了款。可網友們坐不住了,都說:「就這麼結束了?孩子可惡,家長更可惡!」

另一則新聞是一個男孩坐電梯,一腳踹掉電梯里的控制面板,並向同伴露出得意之態。

Advertisements

正如網友所言 :「熊孩子背後,一定有一個熊家長!」

其實,每個孩子,都像白紙一樣來到這個世界。

如果爸媽不告訴他們什麼能做,什麼不能做,他們永遠不知道做人的規矩,做事的底線。

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。

原野上有一群牛,每天悠哉地吃草曬太陽。一天,一隻小牛想闖得更遠,走著走著,碰到了一條幾乎看不見的線。

這條線上有電,嚇得小牛慌忙退後一步,停了下來。

小牛這才知道,原來這個世界還真有去不了的地方、做不得的事情。

很贊同《勇於管教》里的一句話:「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桿,那麼人就敢靠著欄桿往下看,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;如果沒有欄桿,大家在離懸崖很遠的地方就停住了,更別說站在懸崖邊緣往下看了。欄桿就是界限,知道界限的孩子會有安全感,相反,沒有界限的孩子沒有安全感,因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裡。」

Advertisements

不管是原野上的電線,還是懸崖邊的欄桿,說的都是我們受規則約束,同時也在被規則保護的道理。

「無規矩不成方圓」,有遠見的父母,都懂得給孩子立規矩。

那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呢?教育專家給出過3點建議:

1. 宜早不宜晚。

在「家校社共育」的直播間,教育學會副理事長張綿庭說:

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成效像打在食品包裝上的標籤,是具備有效期的。」

關於立規矩,他指出,3歲前「最有效」,6歲前「有效」,10歲前「次有效」 ……

所以,父母不要錯過孩子成長的「黃金期」,教育孩子宜早不宜晚。

2. 溫和而堅定。

同樣是面對「熊孩子」,下面這位家長的做法,值得借鑒。

一個孩子從自家窗戶向樓下潑墨,導致很多鄰居曬在陽台上的衣服被弄髒。

家長知曉后,不僅讓孩子在業主群里做檢討,還和孩子一起,把弄髒的衣服洗乾淨。

Advertisements

整個過程,孩子家長沒有對孩子毆打斥責,而是溫和又堅定地擺事實,講道理。

與孩子溝通,家長需要剛柔並濟,張弛有度。

3. 發揮榜樣力量。

Advertisements

有人說,如果家庭是複印紙,孩子是複印件,那父母就是原件。

複印件成品如何,取決於原件的質量。

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,會模仿和映照出父母的一言一行。

想要孩子守規矩,父母就要發揮榜樣力量,以身作則,身體力行。

《家庭教育》中說:「有規矩的自由叫活潑,沒規矩的自由叫放肆。」

只有在規矩中,孩子才能完成對世界和自我的認知,成為一個三觀正、有教養的人。

教育是一場漫長的修行,孩子的未來、父母的結局,其實都藏在日常生活的瑣碎中。父母之愛子,則為之計深遠。

真正愛孩子的父母,都懂得放手讓孩子一搏,敢於拒絕孩子,也捨得約束孩子。

他們會用自己的言行,在孩子的世界里,潤物細無聲。

恰如哲學家卡爾·雅斯貝爾所言:「教育的本質,是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,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,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。」

願全天下的父母,在教育的路上,都能行穩致遠;願全天下的子女,都能體會父母的那顆拳拳之心。







文章來源:今日頭條

Advertisements

回首頁

2/2

Advertisements